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文明的坐标 | 为什么“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山西博物院请回答

山西三晋文化源远流长,文物遗珍灿若星辰。为什么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最早的“晋”字从何而来?考古出土的一件件精美文物又在诉说怎样的过往?打开山西博物院三晋至宝的庄严府库,品味青铜艺术的华彩,再现夏商战火到晋朝风云的波澜壮阔,“晋见”华夏之魂。

分享到:
图文滚动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3-05-12 11:28
    山西三晋文化源远流长,文物遗珍灿若星辰。为什么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最早的“晋”字从何而来?考古出土的一件件精美文物又在诉说怎样的过往?打开山西博物院三晋至宝的庄严府库,品味青铜艺术的华彩,再现夏商战火到晋朝风云的波澜壮阔,“晋见”华夏之魂。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10
    大家好!我是中新网记者王惠琳,欢迎收看今天的直播。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山西文物久负盛名,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最为耀眼。山西,简称“晋”。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14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那么最早的“晋”字从何而来?为什么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出土的一件件精美文物又在诉说怎样的过往?今天我们来到山西博物院寻找答案。在这里感知恢弘灿烂的华夏文明,品味浑厚凝重国之重器。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15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建立,中国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山西境内发现众多夏时期文化遗存,山西南部便有了“夏墟”之称,这比河南“殷墟”早了一个朝代。继夏而起的商王朝,国家体制趋于完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地理疆域更为扩大,文明程度达到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山西已发现的诸多商文化遗存,呈现了商时期多元共融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山西在商王朝50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19
    除了鸮卣、龙形觥等网红“出圈”文物外,展厅还新增绿松石珠、子匿方鼎、兽面纹斝、斜角雷纹鼎等80余件重量级文物展品,并融入酒务头商代墓葬、西吴壁和千金耙夏商采冶铜遗址等新发现和新研究。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29
    除了鸮卣、龙形觥等网红“出圈”文物外,展厅还新增绿松石珠、子匿方鼎、兽面纹斝、斜角雷纹鼎等80余件重量级文物展品,并融入酒务头商代墓葬、西吴壁和千金耙夏商采冶铜遗址等新发现和新研究。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37
    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成王时,叔虞封唐,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历代晋侯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逐渐强盛。文侯勤王,开启东周;文公会盟,霸业始成;悼公复霸,九合诸侯。晋国称霸百年,鼎盛时地跨今晋、陕、豫、冀、鲁等广大地区。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37
    春秋晚期,晋室衰微,六卿专权,终致三家分晋。韩、赵、魏三晋继起,变法图强,称雄战国。接下来我们来到“晋国霸业”展厅。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55
    山西博物院文物共有53万件(套),其中最大亮点当数“镇馆之宝”——晋侯鸟尊。晋侯鸟尊,设计巧妙奇特,造型生动,制作精美绝伦。凤鸟直立造型,鸟头作回眸状,短尾下设一象首,长鼻撑地,末端内卷。晋侯鸟尊长30.5厘米、宽17.5厘米、通高39厘米,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晋侯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大室宝尊彝”,其墓主人是晋国第一代晋侯——燮父。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56
    这个“晋”字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最早的金 文“晋”字,晋侯鸟尊也见证了燮父改唐为晋的历史。位于曲沃、翼城之间的曲村—天马遗址,是晋国在西周时期的都城所在地。这里有晋侯墓地、晋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平民墓地,尤其是晋侯墓地,考古发掘了9组19座晋侯和夫人的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57
    这些出土文物进一步证经补史,令西周时期晋国国君排序得到进一步证实,晋侯墓地的发掘对研究晋国早期历史非常重要。晋侯夫人组玉佩同样出土于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204件组成。晋侯夫人组玉佩是全国同期墓葬中发现的最大玉组佩,制作精美,无比华丽。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57
    侯马盟书又称“载书”,是东周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加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1965年在侯马晋国遗址发现了盟誓遗址,共出土盟书5000多件,通过对字迹较清楚的650余件盟书的研究发现,其内容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筮等,对于探讨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5-12 18:59
    书写于玉石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具有重要艺术价值。文物沉默不语,却以独特的方式记载历史。数千年时光流转,它们凝聚着先人的心血和智慧穿越时空,让中华文化延绵至今,让文明的坐标熠熠生辉。本期文明的坐标直播到此结束,感谢收看!
  • 中新网报道
    2023-05-12 18:59
    本场直播到此结束,感谢观看,再见!
  • 没有更多内容了

相关直播
相关新闻
边看边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