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报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时指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擘画了二〇三五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建议》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提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中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列在首位,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各领域创新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创新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开创性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讲话中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84年初,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为正在建设中的宝山钢铁总厂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在对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之后,邓小平于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创新驱动发展。从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首位;从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回顾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可以发现,各领域的创新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改革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都始终伴随着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说。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6000余字,“创新”被提及15次,是高频词之一。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10月30日,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介绍,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基因编辑、脑科学……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Apollo GO成为今年10月北京街头一道靓丽风景。借助5G网络及硬件技术的成熟,智慧交通已成为技术融合发展的“竞技场”。高铁加速贯通南北西东,智能家电备受青睐,国产创新药层出不穷;“玉兔”探月、“天问”奔火、海水稻增产、大飞机首飞、核电技术与装备“走出去”……科学技术更加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
“十三五”时期,在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背后,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实现量质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测算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28.3,比上年增长7.8%,延续较快增长态势。21个指标中,有19个指标指数比上年有所提高。“这一走势表明,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创新发展新动能加速聚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李胤表示。
我国创新投入保持较快增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22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表示,“尽管我们还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也是过去5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
“创新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产品等。”王昌林认为。
从国际上看,经济发展主要包括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财富驱动和创新驱动四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解决我国面临的很多问题,都迫切需要提升创新能力,比如近年来就业之所以能保持平稳,很大程度上就是有赖于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兴起。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努力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注意到,公报对创新地位的表述非比寻常。“‘核心地位’说明对创新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正值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我国采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发展方式,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但一些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对国外的依赖对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安全形成较大的制约。
2006年伊始,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同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在创新战略推动下,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实现重大突破,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依然存在短板,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方面瓶颈仍然突出。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早日摆脱被“卡脖子”的境地,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提高关键设备和基础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
抢抓机遇,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当前,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五中全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远见所至,未来已来。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这是一条宏伟艰辛的道路,但行则必至。
深圳,被誉为“创新之城”,也可以视作践行上述路径的一个样本。在这里,科技创新呈现出“6个90%”现象,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由此得以强化。
“推动国内大循环,首先要畅通产学研,打通创新的市场障碍,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链。”史丹进一步解释,要面向企业和产业需求,加大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整合科技力量,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设立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中试平台,为其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解决方案。同时,还要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通过创投基金等金融手段,构建自主创新的市场容错机制,培育一批采用国产技术和设备的产业群,为国产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建立市场空间,为自主创新“最后一公里”铺路架桥。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必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就是关键一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一系列举措必将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体制顺机制活,人才聚事业兴。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议》中明确了多项举措为创新保驾护航。如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等等。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唯有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发展阶段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 专题:十九届五中全会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